九游官网登录入口链接:
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土地贫瘠零碎的自然环境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生存维艰,发展先天不足,一度成为全国贫困程度面最大最深的省份。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大山里谋求生存的贵州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劈石造田,变成全球桥梁博物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板,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希望贵州的同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贵州要“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习在对贵州提出的要求和殷切期望中,始终强调要“苦干实干”。
地处川黔交界的生机镇,从自然条件来说,属于典型的不适合人类生存之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生机镇在悬崖绝壁上修建了全长135公里的沟渠10条,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筑起八大水库,获国务院“最高水利建设成果奖”“兴修水利先进单位”。2015年底,生机镇仍有省级贫困村7个,贫困人口7986人,占全镇总人口的五分之一。2020年,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今天,生机镇秉承一脉相承的“苦干实干”精神,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加强乡村治理,书写着和美乡村建设新画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绝处逢生的奇迹,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全国典型,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步前行。
1960年,村民们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高流村修凿绝壁天渠时做测量_王振翔 摄
露秋时节,风吹稻浪,漫山遍野的金黄与翠绿,把赤水河畔的七星关区生机镇点染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蜿蜒盘旋在悬崖峭壁上的一条条天渠,一直延伸到瓜果飘香的田野。
一条条天渠里流水潺潺,镇江村2名护渠员每天都去山上维护沟渠。“岩高,高不过我们的智慧;岩长,长不过我们的双手;岩硬,硬不过我们的决心。龙出海、虎下山,英雄面前无困难。”镇江村村委会副主任胡荣回忆起父辈修建沟渠的故事,仍激情满怀。
而胡荣的父亲胡家珠,是当年镇江天渠的修渠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从1958年到1966年,水渠修了8年,胡家珠在山上也待了8年。
“小时候,父亲常年在山上,十天半个月都见不到一次。每天放学,我放下书包就要干农活。直到后来长大懂事,才明白他们修渠的意义。”胡荣说,今年父亲去世了,但父亲的修渠精神永远激励着他。
镇江天渠的水源在山上的耿官村,引水进来要绕过7处悬崖。数百米的峭壁,全靠人拿钢钎錾子一点一点抠掉石头,一天下来满手血泡。
主渠长13公里,支渠长20公里,绝壁部分2.47公里,修建时牺牲6人,是十大天渠中修建耗时最长、牺牲人员最多的一条沟渠。
通水那天,全村老少都上了渠,敲锣打鼓又唱又跳。胡荣深情地说:“有时候我们遇到困难,父亲就会说不要怕,你们现在的这点辛苦,还不及当年打沟的一点点。父辈敢想敢干的精神永远可以让我们学习。”
那时的生机,群众穷得身无片瓦,连铺床、打草鞋的稻草都没有,只能到四川去帮人家割谷子要点稻草来用。
1960年,村民们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修凿绝壁天渠时的合影_王振翔 摄
“缸里没有三碗水,家中难得隔夜粮。”1955年,生机遭受旱灾,粮食减产达6万斤。面对吃水“难于上青天”的严峻问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转业军人徐荣,抛开前几批技术员“太险了,打不成”的判断,立下“不把天渠修通不回城”的军令状,来到生机镇。
1956年腊月,60名青壮年在徐荣的带领下,扛起钢钎,背上錾子,拿上锤子,一头扎进大山,在“猴子走路都要打蹿蹿”的悬岩上劈山引水。
面对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成立了“黄继光连”“刘胡兰排”克难攻坚,用悬崖吊人至半空斧劈锤打、自制土炸药炸山等原始的方法开山修渠,打响了比响彻全国的红旗渠还要早的水利大战。
1957年,徐荣因挖渠难以照顾妻儿,将妻子和一岁多的大女儿直接搬到镰刀湾村居住。因医疗条件差,女儿感冒发烧未得到及时有效医治导致死亡。徐荣向大女儿坟头敬一个军礼,随后马上投入到沟渠修建的工作中。
1958年8月,徐荣为了扩宽沟渠,在一次炸药装箱过程中发生意外,不幸以身殉职,年仅29岁。那时,他的小女儿刚出生7天。
“那时候太缺水了,要喝口水,得去赤水河谷背,一个来回5个小时。”今年4月22日,高流村成为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87岁的许光福常会到教学点给学员讲天渠故事。他是第一批参与修渠的人,那时缺钱买炸药,就找硝土熬芒硝配制土炸药,腰上系着绳子吊在半空中打炮眼,为了早日通水,大家吃住在山腰的娃娃洞没日没夜的干。
“崖当房,石当床。为引一渠救命水,不怕死来不怕伤。三十晚上不下站,初一早上接着干。”许光福回忆道。
在修建卫星天渠过程中,高流村党支部书记许天珍是修渠队伍中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当工程进展到当地称为“一刀切”的悬崖时,许天珍从200多米高的悬崖上坠了下去,被半崖上的荆棘绊阻,虽遍体鳞伤却捡回来一条命。昏迷十多天后,许天珍清醒过来第一句便问:“我们的大沟修得怎样了?大家都安全吗?”
1958年春天,镰刀湾村卫星天渠正式建成通水,其他缺水的公社、大队深受鼓舞,多条悬崖上的天渠相继动工,在生机镇掀起了20余年兴修水利的热潮。
1959年深秋的傍晚,修建长岩大渠的工人陆续收工,在天堂庙,刚过而立之年的石匠张绍清为了把最后一块石头撬掉,躬身用力时,脚下一滑,连同钢钎一起,掉下了悬崖,不幸牺牲。几天后,和张绍清年纪相仿的孟性朝、吴文高也因为在天堂庙附近的悬崖上打炮眼,相继被垮塌的岩石砸中,一起被推下悬崖,壮烈牺牲。
1962年,“长修队”队员刘明志和刘明昌这对堂兄弟一人负责打二锤、一人负责掌钢钎,专心致志地凿炮眼。在一切按部就班进行时,兄弟俩头顶上的一块巨石突然掉了下来,重重地砸在刘明志身上,夺去了他年仅20岁的生命。
陆正华、许光美、张绍清、孟性朝、吴文高、高体宽、刘显忠、张成明、张仁杰、张仁智,他们的生命化为汩汩清流,浇灌着干渴的土地。
1960年,村民们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修凿绝壁天渠时的合影_王振翔 摄
生机镇以牺牲15人、重伤50多人、轻伤近千人的沉重代价,在悬崖绝壁上修建了全长135公里的沟渠10条,在海拔1000多米的罩子山上筑起八大水库。高流天渠获国务院“最高水利建设成果奖”,卫星天渠所属大渡公社获得国务院“兴修水利先进单位”。
带着妻女在镰刀湾修渠的水利技术员徐荣、舍生忘死的“拼命三郎”许天珍、镰刀湾大渠修建带头人左遗轩……一个个被人们反复提起的人,在恶劣生存环境中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生命抗争,竖起了一座座精神丰碑。
“毕节县生机公社遵照毛主席‘水利是农业命脉’的教导,开展了一场治山治水的群众运动。在战天斗地的过程中,他们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树立了为群众劈山引水的雄心壮志。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生机公社改变了干旱面貌,过去的荒山瘦土,变成了旱涝保收田,粮食连年丰收,成为贵州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之一。”
在绝壁天渠陈列馆,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段影像,再次把记者引入了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
站在刀削斧劈般的绝壁之上,脚下云雾缭绕,记者每向前一步,都胆战心惊,不敢往外看,生怕一不小心坠入深谷。身旁沟渠所到之地,荒山变良田,瓜果满园香,流淌的不只是清泉,还有那一脉相承的精神力量。
庆坪村的天车洞天渠修通后,最大年纪75岁、最小年纪55岁的9位老人,组成“老愚公”战斗队,用3年时间把两个乱石遍地、荆棘丛生的荒山沟开辟成25块梯田。坡上村的村民在大队支部的带领下,日夜奋战两个冬春,硬是靠着人背马驮在石埂上凿出块块梯田,在落涧沟天渠的滋养下,逐渐种上了果林。
座座大山拴腰带,劈山治水造良田。昔日“飞鸟不能站”的悬崖峭壁沟渠纵横,曾经荆棘丛生的荒山草坡变成层层梯田,生机镇的粮食产量年年攀升。
不等不靠的生机人,靠着双手在悬崖绝壁抠出了水渠。敢想敢干的生机人,在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打田造地。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环境,让以土地赖以生存的贵州农村生存维艰,发展先天不足。
2015年底,生机镇仍有省级贫困村7个,贫困人口7986人,占全镇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大寨村和镰刀湾村的连接路有一处擦耳岩,曾是当年村民们出行的唯一通道。所谓“擦耳”,是因为要穿过那段岩壁,身子需要紧紧贴壁、擦着耳朵才能过去。
“以前,每年都有人畜从岩上摔下去而死亡。”当地村民回忆,“每次经过擦耳岩都提心吊胆,扒着岩石慢慢走。要不是有事必须办,很少有人愿上街。”
“这条路,要命啊!”年少时目睹过堂哥脚滑掉下悬崖的刘成伍,也就此埋下“有机会一定要把这条路修好”的念头。2014年,时机到了。
当年,大寨村通村公路被纳入政府建设项目。可要打通擦耳岩,施工难度极大,就连修建厦蓉高速的专业施工队都认为危险系数太高,太险。
“我们自己干。老一辈能干的事,我们也能干。”自小在大寨村长大的刘成伍,主动站了出来,签下安全责任保证书,带上自己的施工队开工了。
2024年4月25日,护渠人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卫星天渠护渠间隙休息_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纯亮 摄
经过几个月奋战,工程如期完成,全长9公里的通村公路全线贯通,“擦耳过岩”成为历史。
这条路当时能打通真不容易!生机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吴成英说,一遇下雨天,擦耳岩还会有落石,一直想治理,但有关部门测算下来成本过高无法解决。
石国友,谢家村的刺梨种植大户,2015年首次种植刺梨时,他一下就种了210亩。
“我就是有这样的胆量,我是出去看过的,在那个时间我觉得一定有把握。”说起刺梨,腼腆的石国友变得健谈起来。
面对同村人“这东西你种出来卖不出去,吃不饱,是要失败的”质疑,石国友只管埋头苦干。
作为全村最后一个脱贫的贫困户,从2014年脱贫到2018年刺梨投产,石国友用4年的拼搏奋斗给出了回应。他的出售的收益从2018年的几千元,涨到了2023年销售70多吨收入20余万元。
“刺梨卖出去了,各位明白我成了。”石国友靠着这股肯奋斗的创业精神,供出了两个大学生,还清了银行贷款,还翻修了住房。儿子也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毕业之后大胆创业,如今成了全村第一个在上海买房的人。“能吃苦,肯奋斗,干事创业的劲头比我还足。”石国友自豪地说。
如刘成伍、石国友这样苦干实干,靠勤劳奋斗改变生活的人,在生机镇,比比皆是。条条天渠,是生机人心中的骄傲。苦干实干,敢为人先,天渠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生机人。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2020年,生机镇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2021年,生机镇党委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秋收时节,生机镇的山间田野,柑橘、柚子压弯了枝头,伸手可摘。依靠生机天渠引水灌溉,生机镇各村目前都在因地制宜发展水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
“这些沟渠以前让我们吃饱,现在让我们吃好、变富,现在全村人都是‘吃树’的。”庆坪村村委会副主任王文声说,现在种果树的村民慢慢的变多,光蜂糖李就800多亩,还有不少种柑橘、桃子的。从5月到9月,到村里收购水果的商贩就没断过。
只要说起村里的果树,王文声总是滔滔不绝。“只要吃得苦,管护得当,种水果能挣钱。平均一亩蜂糖李能卖1万元,最多的一棵李子树卖了近2000元。”
去年4月,七星关区宋官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三标段建设项目启动,共翻修9条天渠重建20条支渠,覆盖全镇12个村组。
生机镇水务站站长丁晓宇介绍,很多沟渠因年久失修,渗漏堵塞严重,极度影响灌溉作用发挥。如今,通过拆除重建,加深加宽,沟渠灌溉面积将更广,受益群众更多。
“这条沟是我们半边山人的生命,不仅提供水源,还让我们种上水果。要尽最大能力修好,为子孙后代造福。”参与施工的耿官村半边山组村民刘涛说。
9月初,正是刺梨采摘期,谢家村的村民每天能采10余吨新鲜刺梨。谢家村村委会副主任李明亮从当上村干部开始,便琢磨怎么发展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几番思量,他想到村里的那片山林。“外出务工的人多了,劳动力变少,发展经果林既不让土地撂荒,又能增加收入。”
从2015年开始,谢家村开始全力发展经果林产业。刺梨便是其一,从最初的532亩扩种到现在近1800亩。“去年采收刺梨270多吨,出售的收益达100多万元。今年收成比去年还好!”李明亮说。
其二是天麻。“前年我们合作社引导村民周荣福试种了80多亩,去年他卖了1万多斤,毛收入有30多万元。今年我们合作社种了10多亩,带动60来户村民就近务工增收。”李明亮说,谢家村自古就有野生天麻,近些年,在当地政府的宣传指导下逐渐打开了种植思路。
而在葛铺村,家家户户则种黄柏。种植大户吴福孔不仅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种黄柏,还建起了尚伦中药材厂进行黄柏树皮加工。
“中药材产业随行就市,加工好的黄柏能卖到一斤14元左右,去年我们基地采了几十吨,收了周边村民200多吨鲜货,一共卖了130多吨干货,不仅卖到安徽亳州、广西玉林、四川荷花池等国内市场,精品货还卖到了日本。”吴福孔说。
从万桥飞架看贵州新路、从山乡巨变看中国活力,从“村BA”“村超”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凭借着不怕苦的干劲、不服输的韧劲、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创造了赶超跨越的“黄金十年”,实现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千年之变”,昂首阔步迈上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接续奋战,展现贵州新风采。
唯有苦干实干,方能行稳致远。如今的贵州天堑通途、大道纵横,产业兴旺、城乡繁荣,处处涌动着澎湃的浪潮、跃动着勃发的生机。
站在绝壁天渠上,抬头千刃悬崖,俯首百米峡谷,绝壁上那些依稀可见的錾痕,还在诉说着修渠的不易。
清澈的沟渠里,一条2米长的菜花蛇逆流而上,记者默默关注着,思绪却飘向了远方。
劈石造田的何元亮、背来一所学校的刘恩和、绝壁凿渠的黄大发、荒山造林的文朝荣、深山凿路的邓迎香……
战天斗地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当代愚公”成为他们共同的身份标签,沉淀为苦干实干的精神图腾,在贵州大地生生不息,久久回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彭勇 徐海星 张玲玲 向莹 谭支乐 支太檾 顾彦君 吉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