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网站地图
欢迎来到九游官网

服务热线:18017891658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九游官网:贵州水利系统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工作侧记
来源:九游官网    发布时间:2025-10-04 20:47:25

九游官网登录入口:

  金秋贵州,万亩稻田翻金浪,再现新图景;五谷丰登,群众田间把歌唱,乡村正振兴。

  近日,遵义绥阳、铜仁松桃、黔东南凯里等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第8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割水稻、抓田鱼、走T台,上演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丰收盛宴,处处展现新阶段水利现代化保障农业现代化的新风采。

  水利是粮食生产的命脉。“十四五”以来,贵州建成马岭、黄家湾、青山冲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基本破解了长期制约贵州发展的工程性缺水难题。如今的贵州,高原变平湖、水网互连通正在成为现实,全省农田供水保障能力不断的提高,在满足粮食生产的同时,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惠水县摆金镇清水苑村金黄的稻田与整治后的坝王河融为一体,美不胜收。潘希来 摄

  初秋,安顺市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红星社区近500亩水稻进入成熟期,沉甸甸的稻穗迎来收割季节。作为该县蜜蜂中型灌区涉及的5个二级灌区之一,这将是龙滩口引水灌区建成后的首次秋收。

  村民张学凯绕着自家近3亩的稻田,仔细查看稻谷长势,挽起一股稻穗放在手掌心上,满意地说:“今年来水正常,谷子长得好,一串串都长满了,圆鼓鼓的。”

  混凝土渠道取代了损坏的土渠,稳定的水流被引进村,放眼望去,沟渠沿着稻田蜿蜒穿梭,将1.1公里外的龙滩口泉水引入田间地头。

  “以前是土沟,渗水严重,水还没流到田头就没了。”张学凯感慨地说,现在沟渠都跟着田走,随便什么时间都能取水用。今年打算收了稻谷,马上养鱼,拓展产业。

  据了解,镇宁自治县蜜蜂中型灌区新建输水管网、渠道,配套各类闸阀井、控制闸门等设备,新增恢复、改善灌面1.95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88提高到0.6,预计平均每亩增产粮食183公斤。

  农业丰产离不开水利保障,而灌区建设则是补齐山区灌排工程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农业高效产出的重要路径。2024年,在国债资金支持下,安顺市完成6个中型灌区项目建设,新增恢复、改善13.44万亩耕地灌溉。

  “十四五”以来,全省共实施灌区项目170个,新建、改造和恢复灌面424.8万亩。截止2024年,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866.19万亩,有效灌溉率接近40%,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03,全年农业用水60余亿立方米。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是保障水利工程安全、充分的发挥水资源效益的关键举措,其在盘活老旧水库资源、恢复和提升农田灌溉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当无人机飞越石板滩水库时,看到水库清澈湛蓝,下游千亩稻田一片金黄,田间响起了收割、谈笑的声音,恰似一幅秋日丰收图。

  这座曾经历四十多年风雨兴衰,解决当地几代人吃饭问题的水库,在今年3月又迎来了新的风采,成为龙里县洗马镇哪嗙社区群众最大的一件喜事。

  石板滩水库是一座供水兼灌溉的综合性水库,位于黔南州龙里县洗马镇哪嗙社区石板滩村,是周边乡镇重要供水水源。工程始建于1975年,1979年下闸蓄水。期间大坝历经了两次除险加固,2023年8月被评估为病险水库。

  “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水库曾是龙里最大的一座水库,滋养了我们长大。”哪嗙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罗有志坦言,当它兴盛时是大家的宝,但当它渗漏时又成了大家的患。

  龙里县水务局高级工程师王建超介绍,为保障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该局申报国债项目资金,于2024年2月启动除险加固建设,于今年3月下闸蓄水,总库容为350万立方米,年灌溉供水量达67万立方米。

  “看到水库又发挥了作用,我们群众特别高兴。今年它很好地保障了我们3000余亩良田的灌溉,所以今年粮食丰收不用愁。”罗有志说。

  “十四五”以来,通过系统性改造,全省累计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共306座,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5万余亩,恢复供水受益人口达115万余人,为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㵲阳河属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沅江左岸一级支流。该河流经黔东南州境内河长153千米,沿河世代百姓依水而居、因河而兴,成为当地百姓心中的“母亲河”。

  位于黔东南州镇远县的蕉溪镇,是一座三面环水的美丽小镇。由于小镇沿河的民房建基面与农田高程部分偏低,加上蕉溪段淤积较严重,每年汛期只要㵲阳河涨水,就淹没了部分民房和田土,成为世代群众的“心头大患”。

  舞阳河蕉溪镇段河道治理迫在眉睫。2023年11月,蕉溪镇段河道治理工程开工建设,治理河段总长3.73公里,建设休闲步道、护栏、绿化带等设施,进一步提升河段防洪减灾综合治理能力和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据镇远县水务局局长周道军介绍,该河道治理工程的防护等级为Ⅳ等,在人口及村寨比较集中的河段设计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在农田的河段设计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

  “在去年和今年的几轮强降雨过程中,河道堤防建设发挥了关键保障作用,成功抵御了 2024 年‘6・29’特大洪水。”周道军感慨道,当时生态堤坝拦住了3米高的浪头,牢牢守住了6500余名群众和两岸460亩农田的安全。

  秋日的坝王河,河水湛蓝如玉,河面波光粼粼,河岸稻谷金黄,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宛如一幅醉人的金秋丰收图。

  据了解,坝王河发源于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田坎寨,河流全长175公里,在惠水县境内流域河长70.2公里,滋养着该县甲烈乡、摆金镇和羡塘镇近10万群众。

  “春天的油菜花,秋天的稻谷黄,清澈的坝王河,这是摆金镇最美的时刻。”惠水县摆金镇宣传委员、统战委员冯盘艳自豪地说。

  摆金镇距惠水县城25公里,是一座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生态宜居的山水田园小镇。曾几何时,坝王河成为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同时也给清水苑、六寨等部分村庄和农田带来了洪涝风险。

  “由于河道狭窄、河床抬升,每遇汛期,这里的农田都会遭殃。”清水苑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江告诉笔者,建设这道防洪堤岸就成了世代村民的心愿。

  人民有所呼,政策有所应。2023年,惠水县坝王河清水苑村段、六寨段河道治理工程列入了议事日程,2024年3月动工。今年年初,一项投资2900余万元的治理长度7.3公里、新建河堤13.3公里的民生工程顺利完工,成功抵御了今年汛期洪水来袭。

  “这项河道治理工程今年就发挥了大作用,保护了村里1600名群众和2300良亩不再受威胁,取得好收成。”冯盘艳信心满满地说,摆金镇将以坝王河为核心,正在计划依托工程效益、生态资源、交通优势及民族文化、美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助乡村振兴。

  “十四五”以来,全省建成实施河道治理项目364个、长度2940.76公里,保护人口309.26万人、耕地122.79万亩,为各地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贵州多山,山高水远,实现大面积灌区建设相对困难。因此,开展好山区老沟渠、古水利设施管护,是保障乡村粮食安全和弘扬水利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今年水稻长得好,又是一个丰收年。”许登望着即将丰收的稻谷,感到十分欣慰,没有让前辈们失望。

  许登曾是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高流村的一名大学生,2016年返乡创业的他通过选举,当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立志要接好前辈的接力棒,把天渠管护好,在保障村民吃饭的同时,发展好乡村旅游。

  20世纪50至70年代,生机人为解决吃饭问题,手持钢钎錾子,在百米绝壁上凿出10条总长130多公里的 “绝壁天渠”,为此还牺牲了15人,因此这里被人们称为“英雄生机”。60多年过去了,如今 “绝壁天渠”仍是群众生产生活与农业灌溉的“生命线”。

  为守护天渠畅通,许登联合生机镇水利站发动村民成立维护天渠志愿服务队,组织大家每月至少对天渠进行巡护2次,清理碎石、淤泥、落叶等,确保天渠细水长流,保障当地1.3万余亩农田灌溉。

  有了稳定水源,当地又种植6万余亩水果,年产值达1.6亿元。2024年,借助增发国债水利项目,当地又投资2700万元对天渠的29条支系进行除险加固、渠系连通。

  “守护天渠就是守护饭碗!” 许登说,要让先辈的修渠成果持续滋养家乡,在筑牢粮食安全屏障的同时,发挥“天渠精神”开展好党性教育和水情教育活动,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不仅是毕节的‘绝壁天渠’,贵州还有许多古老的水利设施在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安顺鲍家屯水利工程就是这里面之一。该工程已有600多年历史,如今仍有汩汩清水流淌不息,滋养着世代百姓。

  “这里山美水美,稻田美,快来拍照!”游客张阿姨笑着招呼同伴,以水碾坊、水坝为背景,按下快门定格一幅幅水乡记忆。

  据了解,鲍家屯水利工程修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鲍氏家谱》记载,鲍福宝是鲍家屯水利系统的创建者。大明洪武年他随朱元璋的“征南”来到今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为发展农业生产,便将皖南的治水技术带到当地,打造鲍家屯水利工程。

  在一代代村民的管护下,工程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作用,为该村10个村民组610户2000多人的生活和2300亩农田生产提供了坚实水利保障。

  “这些古水利设施是全村的宝贝,我们不仅让它们成为粮食生产的保障,还要成为乡村旅游的文化名片。”鲍家屯村党支部书记鲍中任介绍,水利专家研究之后发现,该工程的原理与都江堰水利工程相似,称为“袖珍都江堰”。

  近年来,随时国家对水利遗产的重视,在各级水利部门的关心下,村民加大对古水利工程的保护力度,取得了良好成效。

  “2012年鲍家屯村获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颁发‘水利遗产保护奖’。”鲍中任自信地说,村里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守护好这些名片,村民的腰包不用愁。

  无论是唐代的遵义大水田堰,明代的安顺鲍家屯水利工程、石阡千工堰,还是近代的毕节“绝壁天渠”、遵义“大发渠”,这些承载着前人智慧的水利设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精心管护下,它们不仅还发挥着灌溉的作用,而且还赋予传统农耕新的文化魅力。(冉军 李正兵 潘希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没有经过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照法律来追究法律责任。